北京人常说:“到故宫要沾沾王气,到长城要沾沾霸气,到恭王府就一定要沾沾福气!”恭王府的福气就来源于康熙御笔亲题、加盖有“康熙御笔之宝”印玺、有着“天下第一福”之称的福字碑。
清代康熙皇帝一生酷爱书法,但却很少题字,所以康熙御笔是历代皇帝笔墨中流传最少的,以致于有了“康熙一字值千金”的说法。在今天的北京城内,除公文外,经考证的康熙题字只有三个字:“无为”和“福”。“无为”二字书于故宫交泰殿悬挂的匾额上,上面未加盖“康熙御笔之宝”的印玺,而“福”字上却有“康熙御笔之宝”印玺加顶,由此更可见那御玺加顶之“福”的珍稀。(中国题字网编录)
天下第一“福”字是康熙皇帝为其祖母孝庄皇太后六十寿辰祈福所书。康熙十二年(公元1673年),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,不料突染沉疴,太医束手无策。百般无奈之时,康熙查知上古有“承帝事”请福续寿之说,意思是真命天子是万福万寿之人,可以向天父为自己“请福续寿”,遂决定为祖请福,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,一气呵成了这福倾注了对祖母挚爱的“福”字,并加盖了“康熙御笔之宝”印玺,取意“鸿运当头、福星高照,镇天下所有妖邪”。【注】康熙是 1654年5月4日生,他写这个福字的时候是二十岁。
孝庄太后自得到了这“福”字,百病全消,享高龄得以善终。民间俱称这是康熙“请福续寿”带来的福缘。事后康熙几番重提御笔,却再也写不出其中的神韵,所以民间盛传此福为“天赐鸿福”。
康熙所书的这个“福”字,不同于民间常用的饱满方正,字形窄而狭长,为瘦(音谐“寿”),民间称之“长瘦福”,即长寿之福。俗语说“有福必有寿,有寿必有福”。但是,由于“福”、“寿”二字字形差异太大,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书法家可以把“福”“寿”二字合为一字书写。而此福字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《兰亭序》中“寿”字的写法,成为了现存历代墨宝中惟一的将“福”“寿”写在同一个字里的福字,被民间称之为“福中有寿,福寿双全”。由于其上加盖了“康熙御笔之宝”的印玺,因此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惟一一枚不可倒挂的“福”字。
更让人叫绝的是,此福与民间称作“衣禄全、一口田”的福字截然不同,其间包括了数个汉字(如下图)。右上角的笔画像个“多”字,下边为“田”,而左偏旁极似“子”和“才”字,右偏旁像个“寿”字,故整个“福”字又可分解为“多子、多才、多田、多寿、多福”,巧妙的构成了福字的含义,极富艺术性,且意味深长,是古往今来、独一无二的“五福”合一之“福”字。由于其中的“田”部尚未封口,因此是鸿福无边、无边之福。孝庄太后称其为“福之本源”,民间则称其为“五福之本、万福之源”。
康熙一生政绩卓著:裁撤三藩、收复台湾、与俄国精确边界、两次亲征准葛尔,开疆拓土,正合“多田”之兆;一生有子数十,恰应“多子”之端;与孙乾隆帝各执政逾一甲子,均以高寿善终,正是“多寿”之人;康乾盛世长达一百多年,国富民强,为“多才(财)”、国泰民安则是万民“多福”。这“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寿”的福字,不仅让受福之人得福颇厚,更令康熙这请“福”送“福”之人受益终生,因此民间称此福为“请福聚福、送福得福”。
至于这块福字碑缘何会出现在恭王府花园,至今仍是一段历史悬案。民间因此而演绎出了多种说法。有的说是乾隆给爱女固伦和孝公主的陪嫁,有的说是乾隆赐给了自己的宠臣和绅。而和绅得到此碑后,遂命人运来几千块太湖石,在后花园砌成京城一条巨龙,而这条龙的位置正好在北京的龙脉上,他将“天下第一福”藏在龙穴悉心供奉,称之为“洞天福地”。或许正是有了它的庇佑,和绅从此洪福齐天,官运亨通,而且财源广进,富可敌国。
这一发现很快又带来了另外一个谜团:既然历代皇帝如此记挂此“福”,而福字碑在恭王府的藏身之处并不甚隐秘,那么嘉庆及其后世的君王到底有没有找到过此碑;如果曾经找到,为何没有将其请回紫禁城?于是,又一个传说诞生了:福字碑正好被镶嵌在秘云洞内太湖石天然形成的寿字一点处,拆碑必将寿字拦腰折断,岂不成了“折寿”;而整个寿字又构成了滴翠峰的基石,拆碑势必损毁假山。而假山山形被垒成了二龙戏珠中的龙首,拆碑就是拆龙头。更富有戏剧性的是,福字碑朝向正好与风水中的龙脉相合,拆碑便会断龙脉——取回福字碑要以毁龙头、断龙脉、损福折寿为代价,这是任何一位天子都不会做的事情。或许,这真的是“中华第一福”在恭王府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吧。
不论福字碑是怎样走进恭王府的,“天下第一福”的名声却从此不胫而走。传说谁要能给家中老人请回这个“天下第一福”,就一定能够为老人添福添寿。而且,这个“福”字在请回之后还有一定讲究:除夕挂出,每日须净手敬香,并于晚上用手去摸福字,由下向上,摸得越高就越长寿,至正月十五则必须收起深藏,此谓“摸年福增年寿”。待来年端午、中秋、重阳、冬至、除夕之日方可再挂出。一时之间,众多海外名流纷纷慕名前来求福,以拓印挂轴孝敬长辈;外国访华元首政要也纷纷前来景仰“天下第一福”;“福”字碑的碑拓也成为赠与海内外贵宾的国礼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