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历代书画名家】自在禅意李叔同(原创)

   日期:2020-07-22     作者:徐露菡    浏览:845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
李叔同(1880年10月23日-1942年10月13日),又名李息霜、李岸、李良,谱名文涛,幼名成蹊,学名广侯,字息霜,别号漱筒。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、美术教育家、书法家、戏剧活动家,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。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,担任过教师、编辑之职,后剃度为僧,法名演音,号弘一,晚号晚晴老人,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。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(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)音乐、图画教师。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、图画教师,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。1942年10月13日,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。


李叔同(弘一法师)雕像



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。

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一壶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。

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问君此去几时来,来时莫徘徊。

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人生难得是欢聚,惟有别离多。


还记得这首曲调悠扬、百转千回的《送别》之歌吗?曾经盛极一时的它不知在多少个春风沉醉的傍晚,悠扬回荡在街头巷尾,使人闻之欲醉。这首《送别》,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。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,成为经典名曲。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。《送别》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,有古典诗词的文雅,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。这首意韵万千、清新绮丽的小歌,字里行间虽饱含送友离别的落寞,但却哀而不伤,令人神醉;更是在下阕将主旨升华凝结,感悟到人生短暂,犹如日落,充满着彻骨的寒意。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,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。这和李叔同出家后的弘一法师身份不谋而合。




李叔同从小就和佛家结下了深厚的缘分,据说他出生的时候喜鹊口衔松枝送入产房,因李家大都信仰佛教所以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佛赐祥瑞,为此,从小到大李叔同始终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上,终生不曾丢弃,李叔同刚刚启蒙的时候,“佛”就走入了他的生活,他的父母和大娘都笃信佛教,从小就教会了他《大悲咒》《往生咒》和各种佛经,就连李叔同和家族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,都是玩的僧人作法的游戏,6岁以后,家里开始教他读书做人,像什么《百孝图》《返性篇》《格言联璧》《四书》《孝经》《毛诗》《左传》《尔雅》《文选》等等都学有小成,15岁的时候李叔同更是写下了“人生犹似西山日,富贵终如草上霜”的句子。


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,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,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,他最早将西方油画、钢琴、话剧等引入国内,且以擅书法、工诗词、通丹青、达音律、精金石、善演艺而驰名于世。
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,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,诗词歌赋音律、金石篆刻书艺、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。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,一洗铅华,笃志苦行,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。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。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、艺术、教育、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,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,他爱国的抱负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。


李叔同早期书法作品 传世佳作


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。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,笔势开张,逸宕灵动。后期则自成一体,冲淡朴野,温婉清拔。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,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。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、雄健过后的文静、老成之后的稚朴,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:“朽人之字所示者,平淡、恬静、冲逸之致也。”他的书法犹如浑金璞玉,清凉超尘,精严净妙,闲雅冲逸、富有乐感,朴拙中见风骨,以无态备万态,将儒家的谦恭、道家的自然、释家的静穆蕴涵书艺之中,闻字犹闻佛法,爱而宝之者顿生欢喜心,得者珍如拱璧,堪称中国历代书法中的逸品。弘一和他的书法亦谓国之至宝,华夏之光。


李叔同早期书法作品 传世佳作


弘一法师临近中年放弃诸艺和身外之物遁入空门后,惟书法不辍,书写佛语,广结善缘,普度众生,秉持文艺应“以人传文艺,不以文艺传人。”大师圆寂近70周年,嘉言懿行早已载入中华史册, 成为后人景仰的一代高僧。吾颂弘一法师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,无人可超。谓此赞誉,国际华人歌后邓丽君与大师有相类比之处。“寿事无长物,丹青片羽留”,如大师所言,生前了无片瓦,身后却留给人们的是一笔笔丰富的、叹为观止的精神遗产,令后众在国内各城市环境优美的地方为他建立纪念馆堂供人瞻仰。


李叔同早期书法作品 传世佳作


夫人生几何,当有何人能以一生十多个第一载入中国文化艺术、教育、宗教之史册,让后人仰慕、敬佩、赞叹。弘一法师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,也是一代高僧,“二十文章惊海内”的大师。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,“朴拙圆满,浑若天成”,鲁迅、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。李叔同的书法技法精妙,笔画充实成熟。叶圣陶先生曾经这么评价李叔同的书法:“疏处不嫌其疏,密处不嫌其密,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上,不容移动一丝一毫。”只言片语中,我们可以体会到李叔同书法点画和结体的独到。



李叔同早期书法作品 传世佳作


1916年(丙辰民国五年)37岁因日本杂志介绍“断食”以修养身心之方法,遂生入山断食之念。冬,入杭州虎跑定慧寺,试验断食17日,有《断食日志》详记。入山前,作词曰:“一花一叶,孤芳致洁。昏波不染,成就慧业。”返校后,开始素食。时,受马一浮之熏陶,于佛教“渐有所悟”。


1918年(戊午民国七年)39岁春节期间在虎跑寺度过,并拜了悟和尚为其在家弟子,取名演音,号弘一。农历七月十三日,入虎跑定慧寺,正式出家。出家前,将所藏印章赠西泠印社,该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为凿龛庋藏,并有“印藏”题记:“同社李君叔同,将祝发入山,出其印章移储社中。同人用昔人‘诗龛’、‘书藏’遗意,凿壁庋藏,庶与湖山并永云尔。戊午夏叶舟识。”九月,入灵隐寺受比丘戒。十月,赴嘉兴精严寺小住。年底应马一浮之召至杭州海潮寺打七。


李叔同参禅后书法作品 传世佳作


看其书作,笔下一派肃然、寂然,平稳冲淡,恬静自适,会让人感到一种庄严的静谧。墨分五彩,特别讲究浓淡干湿,一些书法作者亦采用这种手法,让自己的书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深浅、枯润、老嫩的变化,以期给人较强烈的视觉印象。而“弘一法师”只是一味地润泽,达到一种纯然混一的境界。字字笔笔,皆真真切切,一丝不苟,笔划搭接都交待得清晰明白。仿佛稚拙,其实是烂漫的禅趣:每一字一划,都渗透、灌注着他的虔敬心、朴素心。


譬如上图这幅作品《慈悲》,虽看上去简介单薄,不似世俗书法中的传统欣赏理念,但细细观之品之,则更有一番妙趣横生。《道德经》曾有言:“大方无隅,大器免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”这一道家观点用在崇尚佛教的李叔同身上也无不可。俗话说”字由心生“,一个人的书法作品正是对其内心最好的写照。李叔同的书法清新自然、不事奢华,自有一番清新脱俗的禅意蕴含其中,在众多的书法作品中自成一派、清丽高洁,足以见其珍贵。


李叔同参禅后书法作品 传世佳作


弘一大师(李叔同)为振兴律学,不畏艰难,深入研修,潜心戒律,著书说法,实践躬行。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,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。弘一大师入佛初期,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,其进修博览而广纳。何况,他原是个对任何事情,除非不做,做就要做得认真彻底的人。做了和尚,在佛学思想方面,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。对此,林子青概括说:“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,是以华严为镜,四分律为行,导归净土为果的。


也就是说,他研究的是华严,修持弘扬的是律行,崇信的是净土法门。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。曾著有《华严集联三百》,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。”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,悲天悯人,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,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,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,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,其善心可见一斑。



李叔同参禅后书法作品 传世佳作


1942年(壬午民国三十一年)63岁2月赴灵瑞山讲经。但弘一提出三约:一不迎,二不送,三不请斋。3月回泉州开元寺,后居温陵养老院。7月,在朱子“过化亭”教演出家剃度仪式。8月在开元寺讲《八大人觉经》。10月2日下午身体发热,渐示微疾。10月7日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。10月10日下午写“悲欣交集”4字交妙莲法师。10月13日晚7时45分呼吸急促,8时安详西逝,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。 


世人测度,大师临终所现的境界与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一般无二,“悲”是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,“欣”是欣喜自己了生脱死离苦得乐。大师的“欣”绝不是为自己得安乐,而是欣慰度众生离苦有望,从他临终对妙莲法师语可见:“我生西以后,乘愿再来,一切度生的事业,都可以圆满成就”。弘一大师一生的成就和品行折服僧俗两界,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皆通透觉悟。他用传奇的一生劝勉着世人:持戒念佛。


 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八斗书院
0相关评论

 栏目列表 

 热点推荐 

 推荐名家 

 推荐作品 

 热门视频 

 点击排行 

0

在线
客服

在线客服服务时间:8:30-24:00

QQ客服在线沟通:

客服
热线

18810757782
直通客服经理热线

关注
微信

关注客服QQ
关注官方微信

书画
订制
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