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析中国书画装裱的出路

   日期:2020-02-28     来源:网络-荣古轩    浏览:369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
书画装裱,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家和裱画师傅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,而创造出的一种保护书画、装饰书画的方法。装裱的历史相当悠久,据史料记载,它起始于东晋,至南朝刘宋时,始有装裱名手专事其职,为皇室裱褙。一千多年来,装裱艺术与书画艺术融为一体,互相映衬,相得益彰,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样式之一。


在中国的书画艺术流传影响周边国家的同时,装裱艺术也流传至海外,一直影响至今。其中能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,发扬光大,并改进创新的要属日本。日本奈良时代,曾遣使来华学习装裱书画技术,由张彦远为导师。现今日本装裱书画之法,即参照我国唐朝装裱法,又改变了风格;其格式亦参照我国宋室裱法,以绍兴府式为标准,又按其本国的风俗习惯,创出了独特的风格。(详见《书画装裱技法》谢友生著)一千多年前,日本从中国学会了装裱书画。




一千多年过去了,中国的装裱艺术似乎没有什么长进,相反,我认为还有一定的退步;而日本的装裱艺术却有了很大的发展,从体式到用材都有不少变化,这应该引起我国裱画界的重视。中日装裱的比较,可以引出许多话题,本文只想谈一个方面——平整的问题。笔者曾参观过几次日本的书画展,百余幅裱件,件件平坦不瓦;而参观中国书画展,裱件凹凸不平而呈瓦形的,则比比皆是。经仔细比较,发现至少有如下几个原因。


用材。在字画的装裱中,最不可少的材料是纸和统。中国裱画大都用生宣纸,这种纸品种甚多,如料半、棉连、连四、净皮…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皮棉多,纤维长,性质柔软,拉力大,吸水性好。纤维长的好处是柔韧性好;但纤维长,其受空气干湿及热胀冷缩的影响也大。日本现代装裱一改喜用纤维长的纸的习惯,而改用短纤维的纸,这是造成日本裱件平整不瓦的因素之一。再看用续。中国装裱用的续,千余年来,可能除了质量和花色外,没有什么本质变化。而现代日本装裱所用之绩,却有根本性的变化—经线细、纬线粗,这是因为一幅裱件挂起来后,经纬线着力不同而造成的人为改革。这样,日本裱件在纸和续这两项重要材料上的改革,是造成裱件平整不瓦的重要因素之一。结构。中日两国的裱件从形制上看基本一致,但在关键部位却很有不同,尤其是天杆。中国裱件的天杆,多为铆鱼背状,其横截面为自,在天杆上钉置铜弃,以穿绳带,便于悬挂。天杆与裱件的配置通常如图所示:


这样的配置,使得悬挂于挂钩上的绳带与裱件不处在一条垂直线上,这与裱件的不平整是有一定关系的。日本裱件的天杆形状为半圆形,其横截面为曹,在半圆形上三分之一处钉置锅鼻,以穿绳带。这样,一旦拎起绳带,半圆形的天杆自然前倾,形成噜的形态。这样,日本裱件中的天杆与画面的配置便如图所示(图二)。这种配置的优点是使悬挂于挂钩上绳带,与裱件处于同一条垂直线上,稳稳地拎住裱件,使之挺刮平整。


3.工艺操作。装裱的工艺操作过程是个较复杂的过程,而浆糊的制作是极关键的一步。浆糊制作的好坏,直接决定了裱件的质量。在中国的传统工艺中,制作浆糊除了现在书中介绍的一般方法外,还有一道重要的步骤,即反复的锤捣,真正做到千锤百捣。如不按这道工序进行。这就必然要影响到浆糊的质量。笔者认为,现在中国裱件所用的浆水,普遍偏厚,因为厚,所以容易起皱,容易“抽”。笔者了解到日本在手工操作的裱件,在浆糊制作的方法上,还是严格按中国传统工艺进行的。


以上三点比较只是表面上的比较,但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:一,中国书画的装裱要想有所进步和发展,必须努力改进材料,千余年一贯制的材料,阻碍了中国装裱的进步。二.在关键部位上,还必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精华。概而言之,中国裱画的出路无外乎两条腿走路,一条腿是改革,另一条腿是继承。继承和改革,便是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出路。以上拙见定有悖谬之处,敬请方家斧正。

 
 
标签: 中国书画装裱
打赏
 
更多>同类八斗书院
0相关评论

 栏目列表 

 热点推荐 

 推荐名家 

 推荐作品 

 热门视频 

 点击排行 

0

在线
客服

在线客服服务时间:8:30-24:00

QQ客服在线沟通:

客服
热线

18810757782
直通客服经理热线

关注
微信

关注客服QQ
关注官方微信

书画
订制

顶部